新闻聚焦

  • 人间四月,花好满园,燕子衔来春天的消息,校历如期上新,快来探索本月精彩内容点亮你的复旦生活!
    2025-04-05(11)
  • 本学期,复旦大学“强国之路”思政大课现场教学升级为“自选+必修”模式,在原有1次必修现场教学基础上,增...
    2025-04-03(10)
  • 近日,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白求恩奖章’...
    2025-04-02(163)
  • 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的日湖边,上海数学中心四楼走廊尽头,有一间宁静而简洁的办公室,如其主人一般低调内敛。...
    2025-04-02(472)
  • “你想知道如何健康快乐地活到一百岁吗?我的研究就是希望解决这个问题。”4月1日上午举行的复旦大学第十期...
    2025-04-01(207)
  • 3月31日,复旦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下文简称:上海技物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
    2025-04-01(437)

文化校历

复旦百科

建筑 人物 书屋

  • 今天的复旦校园里,子彬院与燕园之间隔着一片萋萋芳草。当年,这里却是神秘而旖旎的女生寝室——“东宫”。“东宫”建于1928年,由一位名叫陈性初的爱国华侨捐资二万两白银建造。这座西式二层砖墙楼屋占地465平方尺,共计43间,可容纳148名女生[1]。一间间窗明...
  • 1923年,郭任远回母校复旦大学任教后,在校内外广泛介绍行为主义心理学,将从美国带回的数百种心理学书刊,辟专室供师生阅览。同年7月,创办了心理学系,隶属理科。同时他四处募捐,得到其族叔——潮州巨商郭子彬捐助五万元,于1925年2月创立全国第一个心理学院...
  • 偌大的复旦园里,有一方净土,牵动着所有复旦人的心弦。她白墙黛瓦,环廊蜿蜒,绿树掩映,别样清幽。坐落在相辉堂旁边的子彬院建于1925年,因为其门庭的造型风格可与美国白宫相媲美,复旦人总把它称为“小白宫”。子彬院前的草坪,是复旦师生及校友心中的“婚...
  • 在华山医院,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都会有一张就诊磁卡,磁卡上印着华山医院的标志性建筑,一栋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红会老楼。这是一幢古典主义风格、三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的外廊式建筑。红色的砖墙坚固而沉默,正中央的“红十字”熠熠生辉。它伴随着华山医院...
  • 走进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东院,有一幢在众多大楼环抱中显得颇不显眼的楼房,它就是建造于1936年的“松德堂”,为纪念上海著名爱国实业家项松茂先生而命名的。1933年医学教育界的一代先贤颜福庆,为了实现建立“上海医学教育中心”的愿望,发起了筹建中山医院...
  • 具有中国建筑特色、呈现城垣城楼雄姿的中山医院3号楼,是1937年4月建成的。它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由中国人自己创设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中山医院的诞生地。70多年前,上海已经跻身世界六大都市之列,华洋杂处,人口繁盛,易滋疾病。规模较大医院,大多...
  • 上医大一号楼自1937年落成后,一代代的上医人都喜欢将这具有东方艺术宫殿式建筑的大楼作为背景,拍下那令人难以忘怀的毕业照。它也是上医人踏上为人群服务、救死扶伤行程的起点站。1927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变更教育行政制度的决议,以“大学院”取代教...
  • 春日的清晨,一场大雨过后,绿意葱茏的复旦校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复旦教师第九宿舍东南侧,二幢红瓦黄墙的小楼,在薄雾中静静伫立,似在迎候着昔日的主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随着全国高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教授学者、莘莘学子纷纷南下北上。一批知名的教...
  • 化学楼,1300号,坐落在校内的日月西路上,位于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的中轴,标志性的毛主席像的西侧。有顾翼东、吴浩青、邓景发等多位院士、教授在这幢化学楼里学习和工作过,培养了一大批化学学科精英。化学系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复旦大学私立的系科,但直至解放初...
  • 1952年10月,全国高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由复旦大学原数理系物理组,与其他高校调入的师生、设备,成立物理系。系址从原数理系600号楼(子彬院)迁至200号楼(简公堂),同时,以400号楼(相辉堂)第一层为普通物理和中级物理实验室以及实验仪器储藏室。这...
  • 复旦大学理科图书馆位于中央草坪西侧的望道路上。它与一衢之隔的文科图书馆一起,构成复旦最丰厚富饶的精神源泉。复旦大学图书馆前身为戊午阅览室,由戊午级(1918年)学生集资购置图书建立,1922年正式建馆,原址今校史馆。为纪念复旦早期的教务长薛仙舟,曾...
  • 在复旦校园的西区,坐落着环合互衬的十余幢风格各异、古色古香的楼舍,有的峭顶陡脊,欧韵俏丽;有的飞檐翘角,典雅庄重;有的则简洁凝重,朴实无华,现为档案馆的1000号楼就是其中一栋。它位于行政办公楼以西,与日本研究中心和外事处毗邻,南面紧拥校园著名...
  • 1905年秋,复旦借上海吴淞镇水师提镇行辕创校开学。后因环境、时势及战争等原因,几度迁址,最终深深扎根于江湾翔殷路(今邯郸路)侧。抗日战争胜利后,复旦从重庆北碚复员回沪。根据当时政府的战时财产损失补偿条款,复旦得以接收江湾校园以南原日军营房及日...
  • 相辉堂——矗立在复旦校园西北部的一幢白墙黑瓦的建筑,看上去简简单单,却见证了复旦最真实的历史,它与复旦风雨同路,成为复旦校园不可或缺的风景之一。抗战时期,复旦大学分为两部,一部迁往重庆北碚,一部留在上海市区赁屋上课。抗战胜利后,随着沪渝两部合...
  • 相伯堂(今100号),前身为第五学生宿舍,坐落于我校邯郸校区西南部的登辉环路上,现为军事理论教研室、武装部、审计处、校产管理办公室、校产党总支所在。1935年,学校拨款银洋33000元建造了学生第五宿舍。宿舍占地面积545平方公尺,为宫殿式三层砖墙房屋。...
  • 南轩位于复旦大学邯郸校区西南角的燕园内,为一独栋2层小楼。燕园原为王、谢两姓私家园林,约十余亩地大小,与复旦一篱之隔。当年费鞏、王思方等一群好小球运动的学生,常常将小球踢飞进燕园,不得不破篱入内拾球而衣衭时有挂破之苦。小园主人亦常为此到校方告...
  • 在1924年,郭任远先生担任代理校长时,因学生逐年增多,宿舍不敷应用,于是向银行贷款建造了一幢钢骨水泥的四层大楼。1925年2月与心理学院(子彬院)同时兴建。该建筑为西式四层钢筋混凝土楼房,造价三万五千元,面积512平方公尺,共有房屋73间,可容纳278名...
  • 抗战爆发后复旦西迁,但仍有近三分之二的师生因经济及交通原因未能随校同行。1938年2月,老校长李登辉出面组织“复旦大学沪校”,收容留沪师生,租借北京东路中一信托大楼第四、五层为临时校舍。同年6月初,吴南轩自渝来沪,与李登辉商量,遵教育部令改校名为...
  • 复旦大学的校史上,李登辉先生是应该予以浓墨重彩的人物,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当了24年校长的缘故,而是因为他视复旦胜过自己,一生为复旦之忧而忧,为复旦之喜而喜,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复旦的原故。他爱学生如家人子弟,不光引导他们努力求取知识,更重视于精...
  • “我做了她二十三年的丈夫,很亲切的了解她的为人,所以我终究能说:‘夫人是一个可爱的妻子,忠信的伴侣,模范的母亲,更是一个真实的基督徒。’”——李登辉李登辉固然以教育家名世,然亦是一位懂得爱情的性情中人。当年的学生曾在回忆中写道:“图书馆(今天...
  • 今天的复旦校园里,子彬院与燕园之间隔着一片萋萋芳草。当年,这里却是神秘而旖旎的女生寝室——“东宫”。“东宫”建于1928年,由一位名叫陈性初的爱国华侨捐资二万两白银建造。这座西式二层砖墙楼屋占地465平方尺,共计43间,可容纳148名女生[1]。一间间窗明...
  • 1923年,郭任远回母校复旦大学任教后,在校内外广泛介绍行为主义心理学,将从美国带回的数百种心理学书刊,辟专室供师生阅览。同年7月,创办了心理学系,隶属理科。同时他四处募捐,得到其族叔——潮州巨商郭子彬捐助五万元,于1925年2月创立全国第一个心理学院...
  • 偌大的复旦园里,有一方净土,牵动着所有复旦人的心弦。她白墙黛瓦,环廊蜿蜒,绿树掩映,别样清幽。坐落在相辉堂旁边的子彬院建于1925年,因为其门庭的造型风格可与美国白宫相媲美,复旦人总把它称为“小白宫”。子彬院前的草坪,是复旦师生及校友心中的“婚...
  • 在华山医院,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都会有一张就诊磁卡,磁卡上印着华山医院的标志性建筑,一栋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红会老楼。这是一幢古典主义风格、三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的外廊式建筑。红色的砖墙坚固而沉默,正中央的“红十字”熠熠生辉。它伴随着华山医院...
  • 走进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东院,有一幢在众多大楼环抱中显得颇不显眼的楼房,它就是建造于1936年的“松德堂”,为纪念上海著名爱国实业家项松茂先生而命名的。1933年医学教育界的一代先贤颜福庆,为了实现建立“上海医学教育中心”的愿望,发起了筹建中山医院...
  • 具有中国建筑特色、呈现城垣城楼雄姿的中山医院3号楼,是1937年4月建成的。它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由中国人自己创设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中山医院的诞生地。70多年前,上海已经跻身世界六大都市之列,华洋杂处,人口繁盛,易滋疾病。规模较大医院,大多...
  • 上医大一号楼自1937年落成后,一代代的上医人都喜欢将这具有东方艺术宫殿式建筑的大楼作为背景,拍下那令人难以忘怀的毕业照。它也是上医人踏上为人群服务、救死扶伤行程的起点站。1927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变更教育行政制度的决议,以“大学院”取代教...
  • 春日的清晨,一场大雨过后,绿意葱茏的复旦校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复旦教师第九宿舍东南侧,二幢红瓦黄墙的小楼,在薄雾中静静伫立,似在迎候着昔日的主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随着全国高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教授学者、莘莘学子纷纷南下北上。一批知名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