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

       《生物学野外实习》作为一门综合型实习课程,涵盖了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等专业领域,旨在将野外观察、采集、定位取样、分类鉴定与课 堂普通生物学学习和研讨相结合。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我们采取从课堂到野外、从学习到探索这样一种递进的教学思路:不仅教授学生识别各类动植物类群,知道 “是什么”;更着重介绍自然界中的各类生物学过程,生物与生物间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认识“为什么”;还利用野外实践的契机,让学生真正去接 触活生生的生命,自己去感悟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在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懂得“怎么样”,令学生对生命科学尤其是宏观生物学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统一的 认识。具体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如下:

 

  • 第一部分 植物学野外实践(8学时)

       由张文驹、宋志平、王玉国三位植物学专业的老师担任主讲,帮 助同学们回顾植物生物学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结合天目山植物类群进行讲解和演示,并带领学生分组对天目山植物类群进行考察。本知识模块旨在达到以下三点教 学目标:(1)认识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的多样性,每位学生需要能够识别20~25个常见植物科以及100个以上常见种的主要鉴定特征,尤其对诸如兰科、禾 本科、十字花科、荨麻科等重要科属熟练掌握;(2)学习野外采集、制作、鉴定植物标本的技能,掌握在野外工作中常用的实验技巧,能够亲手压制规范的植物标 本,并利用植物志、植物图鉴和检索表等对标本进行正确的鉴别;(3)观察和认识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动物的相互作用,如昆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植物种类和植 被分布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等,全面地理解植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的角色。通过这部分的实践,初步使学生形成去发现身边各种自然现象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第二部分 昆虫学野外实践(8学时)

       由吴纪华老师担任主讲,介绍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回顾在本科课程动物学实验中学习过的昆虫鉴 别特征,展示天目山常见昆虫种类及其环境特点,然后进行野外考察。根据不同类型昆虫的活动时间,考察分为两个部分:(1)提前一天带领学生动手准备昆虫 网、毒瓶、三角包,以捕捉日行性昆虫。沿事先考察好的有多样化生境以及丰富昆虫类群的路线行走,由学生自己发现、捕捉昆虫,正确处理后带回营地;(2)对 夜行性昆虫则采用灯诱法,指导学生在营地顶楼设置灯诱装置,夜间定时开启。具有趋光性的昆虫便会大量聚集在装置周围,学生可以在夜间前往装置点观察和收集 昆虫。采集得昆虫进行整理,制作规范标本并鉴定种类。每位同学都参与其中,并在标本记录上填写好自己的名字。每届获得的昆虫标本都会带回学校,保存于复旦 大学昆虫标本室中。通过昆虫学野外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实践技能,也从中获得诸多野外工作的乐趣,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宏观生物学的热爱。

 

  • 第三部分 鸟类学野外实践(8学时)

       由 马志军老师担任主讲,从外形特征、羽色特征、活动姿势、栖息地特征几方面介绍天目山低山地区的常见鸟类,着重讲解鸟类的生态习性以及鸟类与栖息环境之间的 关系,教授学生鸟类观察的方法和注意点,并分别在清晨和傍晚两个鸟类活跃的时间段带领学生做鸟类观察。本知识模块旨在达到以下两点教学目标:(1)熟练掌 握双筒望远镜和野外鸟类图鉴的正确使用方法,能够在野外依照“循鸟鸣——寻鸟影——鉴鸟种”的过程去发现、识别不同的鸟类;(2)认识至少15种天目山常 见鸟类,了解其主要鉴定特征和习性差异,并能比较出不同鸟类与栖息环境间的联系。

 

  • 第四部分 真菌学野外实践(8学时)

       由王英明、肖义平两 位老师担任主讲。本知识模块主要介绍常见的真菌类型及其特征,着重讲解真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发挥的特殊作用,然后带领学生深入林间寻找并采集大型真菌。教 学目标为:通过观察采集大型真菌,了解大型真菌的主要类群和生长环境,认识部分具有典型特征的大型真菌。由于野生真菌往往生长于郁闭度较高的林间,学生需 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不惧艰难,也培养了学生的野外活动能力。

 

  • 第五部分 生态学野外实践(8学时)

       由潘晓云老师担任主讲,回顾生态学 的重要基本概念,并结合之前学习的植物学、动物学、真菌学的理论知识来探讨生态学问题,介绍野外研究的实验手段,包括样方、样地的设置,样地内物种的采 集、鉴定、统计方法,如何对特定的科学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着重关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间的关系,如附生藤本与树木间的联系、不同层次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等,从整体的角度把握自然界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野外实践部分则由学生自己去寻找自然界体现出生物间各种互作关系的现象,亲自完成样方、样地的 物种调查,获得科学的统计数据,得到规范的生态学研究锻炼。
       通过以上知识模块,学生能获得具有高度综合性、交叉性的教学内容,拓展了视野;同时在 野外实践中,磨练学生的毅力和耐心,在紧凑繁重的实习任务中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使收获寥寥仍充满希望的乐观向上的态度,再加上一双时刻在发现和探索的眼 睛,这些都是宏观生物学家进行野外工作所必须的科学素质。

       本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本身就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 索。此外,本课程中还融入了科研实践的过程,不再像原先把野外实习作为单科的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课堂,而是以学生完成自选的探索性课题为核 心,革新了传统生物学野外实习模式:(1)野外实习之前,指导学生阅读野外实习的相关文献,根据各自的兴趣组合成若干课题小组,初步提出研究课题的设想; (2)野外实习开始之后,经过前三天野外考察,在教学团队指导下,学生对原选课题进行调整和论证,进一步完善课题的研究方案,并以3~5人的小型课题组为 单元进行野外协作研究;(3)野外实习结束之后,在教学团队的指导下各课题小组整理数据、分析结果、撰写论文,最后由教师集体评阅,择优推荐发表。这种创 新型实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物种识别等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事先阅读文献、在野外发现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制定研究方案、以团队方式开展野外科学研 究的能力;既鼓励学生个人面对自然界天马行空地思考,又强调同学间的协作。15年来,1200多名学生参与实习,完成研究论文248篇,其中正式发表12 篇。本课程已成为众多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最难忘的课程,激发了他们探索生命之谜的热情,这种独特的实践方式成为很多学生科研生涯的起点,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