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介绍

2017年9月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工作例会

       2017年9月30日上午,生物学教学中心全体老师在立人生物楼105会议室召开了新学期第二次工作例会。会议由中心主任乔守怡和吴燕华两位老师主持。会议主要议题如下:

 

  1. 吴燕华老师的工作汇报——基因工程实验的改革思路。基因工程实验课程今年开始由专业必修转变成了专业选修。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学生的学习目标发生改变,学生会根据课程是否实用(技能、学分、时效)来决定是否选择这门课程;学生的层次会改变,中等学生的比例可能比较多,但总人数会减少;与其他课程的冲突会增加等。因此,基因工程实验课程的改革实践探索如下:排课形式改变,教学内容拓展:从基本表达分析延伸到基因工程的更多层次。课程组织变革:基于学习和观察的综合性实验+基于问题和研究的开发性实验。教学方法提升:发挥小班实验教学的优势,增加个性化指导。其中实验内容主要包含五大模块:模块一:基因信息检索与序列获取(教学方法:线上学习+完成作业);模块二:目的基因的mRNA表达分析(教学方法:实验讲解与示范+实验操作+线上视频参考);模块三:目的蛋白表达、纯化与鉴定(教学方法:实验讲解与示范+实验操作+线上视频参考)模块四:细胞的性质分析(教学方法:演示实验+小组观摩);模块五:独立实验(转基因哺乳动物细胞中目的基因,由学生完成项目+总结汇报)。并且吴燕华老师还结合基因工程实验的课程特点,开创性的把学生的随堂实验记录情况作为最终实验成绩的一项考核标准。
  2. 曹洋老师的工作汇报——生理学实验中的心脏电活动。汇报内容丰富,首先介绍了心脏的解剖结构、特殊传导系统和泵血功能。然后简单介绍了观测心脏活动的常用生理信号(如心音,血压、脉搏、心电图等)。重点讲解了心电图的来源(心脏电活动传导到身体表面)、临床上使用的标准十二导联(包括标准肢体导联I,II和III;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L, aVR和aVF;胸导联V1-V6),教学实验中一般用的是标准导联II。并详细的讲解了心电图的生理意义和正常值,如P波表示心房的活动,QRS波群表示心室的收缩,T波表示心室的舒张,P-R间期表示心房到心室的传导时间等。还介绍如何解读一些异常心电图,比如P-R间期增大表示心I度房室传导阻滞;不是每个P波后都有QRS波群,表示II房室传导阻滞等。最后,关于心电图的节律,心率过缓,早搏的种类等也向其他老师进行了专业的讲解。期待曹老师下次可找到一些病理样本的心电图进行展示。
  3. 陆晓老师的工作汇报——烟台海滨联合生物学野外实习。首先介绍了为什么选择烟台海滨为实习基地,初始选择实习地点有:崇明东滩湿地(主要为泥岸,生态环境单一,土质粘性太高);厦门红树林(水生动物和藻类品种不够丰富);舟山群岛(有泥岸,岩岸和沙岸,但学生没有地方可以开展室内实验),所以最后选择了烟台海滨采样,在鲁东大学开展实验。课程的学习目的是:1)认识各种海洋类型生物;2)掌握各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3)了解常见生物的典型栖息地;4)学会海岸生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沙岸,泥岸和岩岸,深入红树林中观察采样,并对海洋潮汐一个月中的变化:大潮,小潮,潮间带,潮上带,潮下带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整个实习过程的成绩评定依据包括:野外实习的态度;小组采集的样本种数;制作标本的质量;及小专题研究的独特性。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校学生与一块实习的北师大学生进行相比,我校学生的优势: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较强,文献书写与阅读能力强;缺点:动植物知识比较一般;统计学基础没有优势;领导能力比较薄弱。
  4. 吴晓盈老师的工作汇报——天目山实习课程及动物学实验课程进展。关于动物学实验准备工作,目前已联系好实验用蟾蜍,后续工作是将学生制作的蝴蝶标本进行保养,装箱保存等。关于天目山实习,其课程范围包括:植物,生态,昆虫,鸟类和真菌。课程开展方式是:课程讲座(各个科目课程教师负责)+野外考察采样+相关课程学习(标本的处理和制作等)+各科标本制作(教师讲解,学生动手制作)+研究性课题探讨。最后一天为考试——学生实地考核测试。
  5. 何正平老师指出本学期中心经费实行中的一些小问题,再次强调各实验课程主讲教师对课程经费和运行经费的支出需进行统一逐条登记,并按时间排序。每月单独制作一个统一的电子版表格,打印后由主任审核签字。与支出明细相对应,所有支出的凭证(如仓库的明细单、试剂公司的出货单和发票等)需复印,签经办人和课程负责人姓名,按时间排序。每月上交存档。
  6. 最后,陆晓老师再次强调了国庆长假期间中心的安全工作。